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这书“名剑山庄”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讲述了朱祁镇朱见濬的故事,看了意犹未尽!《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这本已完结的历史古代小说已经写了3424597字,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五章 高宗皇帝(大结局)。
一、作品简介
小说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是网络作者名剑山庄写的一本历史古代小说,主角是朱祁镇朱见濬。主要讲述了:大行皇帝尚且停灵于乾清宫。作为太子,朱祁镇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王振虽然在宫中有些影响力,但也不可能遮挡多长时间。朱祁镇与会昌伯话没有说几句,就传来王振的敲门之声。朱祁镇知道,不能不走了。随……
二、书友评论
你要写我就不能只写我,你要写双目无神数着秒过日子,要写每天想离职每月都全勤,要写在招聘网站上搜保安的工作立志少走40年弯路,要写二十多岁的年龄爬六楼还要停三次,要写脑子里除了摆烂只剩黄色废料。
熬夜看完,一章不落,这是真正的历史文,一部历史,我陪着朱祁镇长大,陪着他老去,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看了一半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朱祁镇不过是一个有了现代思想的古人罢了。当我看到他穿了已经十五年,对决瓦剌居然是一场大败,我真的决定他很失败。不要说什么方便军改,我只看到了十万将士命丧塞外,还有边城被屠。一个穿越者在经济军事都没有建树。只剩下了仁政,似乎和废物没有两样。
看过很多穿越历史书了,这本绝对是上品,写的很现实,特别是各种政治利益。
这本书值得慢慢品鉴,好多小说穿越后什么都会,这不是扯淡吗?小说适当yy就行,爽得飞起就太捞了。
后面太子造反有点生硬,如果在内阁中加入俩奸臣就好了。没有奸臣攻击太子,太子怎么能造反,就因为自己揣测加身体不好就造反有点尬。
三、最新章节
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小说最新章节 第一百二十五章 高宗皇帝(大结局) 免费试读
“大明铁路网建设是在中宗时期完成的。从此之后,皇帝从北京到南京之间的速度,就提高到十日就能到达。不是如高宗一般长途跋涉,所以一般都快去快回的,但是德宗开始,有了在南京长期滞留的先例。”“这是大明对南方的依赖,越来越重,不得不的安抚南方士绅,在中明时期,已经到了南京半年,北京半年。”“最后,还是被资本所吞噬。”“其实讲高宗皇帝,一不小心,就扯到其他皇帝……
四、作品赏析
大行皇帝尚且停灵于乾清宫。作为太子,朱祁镇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王振虽然在宫中有些影响力,但也不可能遮挡多长时间。
朱祁镇与会昌伯话没有说几句,就传来王振的敲门之声。
朱祁镇知道,不能不走了。
随即朱祁镇留一下句:“卿当好自为之。”
随即就回到了乾清宫之中。
在梓宫之前,听着正月里的寒风吹动白皤,让人感觉有一阵阴气扑面而来,朱祁钰不知道是冷,还是害怕。所以靠朱祁镇,靠得很近。
朱祁镇只能拍拍朱祁钰的手,说道:“放心,有哥在。”
安慰了朱祁钰之后,朱祁镇陷入沉思,他对会昌伯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也万万没有想到,会昌伯一脉连百十个能打的人都找不出来。
近乎是废物。
在宫外找不到,只能在宫中找了。
朱祁镇想起王振对他说过的话。
在宫中的太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脉,一脉就是南京来的,一路是行在本来就有的。
这个时候的北京还没有正式确定是大明的京师,不过以行在称之。
这两脉太监,就要说太宗皇帝与仁宗皇帝之间的各种恩怨情仇了。
太宗皇帝长期住在北京,甚至在当时太宗皇帝就将北京称为京师了。只是太宗皇帝一去,仁宗皇帝继位之后,他就觉得北京不好。
因为仁宗皇帝一直在南京监国。他觉得北京不适合当都城,北京作为都城,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通过运河转运过来,劳民伤财。
于是乎,他登基之后,没有几个月,就将北京改为行在,并准备迁都回南京,并令宣宗皇帝去南京祭祀孝陵。主持迁都之前的准备。
恰恰是这个时候,仁宗皇帝驾崩了,宣宗皇帝北上接位,他常年在北京跟随太宗皇帝,不想迁都,迁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但是北京依旧称行在,不能称京师。
这两拨太监,就是指太宗皇帝原来身边的太监,与跟随仁宗皇帝从南京带过来的太监。
在汉王起兵的时候,北京这一拨太监中,有人响应,被诛杀不少。
但是总不能将这些太监都杀了吧。
只是这些太监就沉沦下僚了,只能给南京那一拨太监打下手了。
也是而今不过宣德十年,距离永乐年间不过十年出头,如果再多几年,北京这一脉太监,老得老,死的死,也就形不成什么势力了。
而王振恰恰是永乐年间进宫,常年在北京,他属于哪个派系就不用说了。而太后从南京而来,一直主持后宫,她身边的太监,是哪个派系的,也不用说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希望永乐年间这些太监,还有一点实力。”
永乐皇帝是一个相当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他手下的太监。而且在他手下,也有不少太监,甚至能上阵打仗。
只是不知道而今,剩下了多少。
也怪不得皇帝喜欢用外戚与宦官,因为在关键时刻,能与皇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也就是他们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振悄悄来到了朱祁镇身边,在朱祁镇耳边轻声说道:“会昌伯被太后叫走了。”
朱祁镇目光一闪,死死盯着王振。
王振跪在朱祁镇身前,低声说道:“奴才该死。”
王振事前说过,朱祁镇与会昌伯见面,会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弄成这个模样。
朱祁镇此刻杀了王振的心思都有了。
王振从小陪伴在朱祁镇身边,如果说朱祁镇与王振没有感情,却也不是,只是他而今难免掺杂后世对王振的一些看法。
只是他知道,而今他真正能用的人,也就王振一个。
朱祁镇深吸几口气,平息了一下心绪。说道:“带路吧。”
王振说道:“小爷去哪?”
朱祁镇说道:“慈宁宫。”
朱祁镇心中暗道:“会昌伯孙愚虽然不可靠,但是有一句话,却是没错的,而今之事,是万万绕不过太后的。”
“早晚都要面对。”
慈宁宫在乾清宫之西,从乾清宫走过去,也需要好一段路程。
王振为朱祁镇准备了步撵,就是一把交椅左右有两根长杆,有四个人抬着。紫禁城毕竟够大,如果走得话,相当耗时间。
只是朱祁镇而今哪里有心思想这个。
他心中存了侥幸之念,希望太后心中仅仅是犹豫,尚没有下定决心。但是如果太后心意已定,这一段路,大抵是他最后走的一段路了。
今后大抵要飞的了,何须走路,都魂飞渺渺了。
从养心殿后面长长的宫墙走过去,一路上只能看见身穿孝衣的太监宫女来去匆匆,见了朱祁镇纷纷磕头行礼。
朱祁镇也见了,有几个小太监匆匆的往慈宁宫方向而去。、
直到有人已经向太后禀报了。
一路走过来,朱祁镇反而镇定下来。
似乎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反而敢豁出去了。
在慈宁宫后门,却见几个四五十岁的女官等着,见了朱祁镇之后,纷纷行礼说道:“见过小爷。”
朱祁镇问道:“太后在吗?”
一个女官说道:“太后正等着小爷。”
朱祁镇脚步不停,说道:“带路吧。”
“是。”一个女官亦步亦趋的走在朱祁镇的前面。
不多时就来到了慈宁宫正殿之中。
却见一老夫人一身黑衣,跪在地面上,中堂之上,却有一副画像,画像上有一个人,看上体型颇重,满脸黑须,不是正坐,而是目光稍偏一点,一身龙袍,上有十二章,正是皇帝服饰。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是仁宗皇帝画像。
倒不是朱祁镇之前见过,是猜的。
太祖朱元璋画像,朱祁镇在后世见过,朱棣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想来朱棣敢深入大漠,身形定然矫健,而宣宗皇帝,就是他父亲,朝夕相见,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大明只有这几个皇帝,其中一个以身体痴肥著称,还有谁?
自然是他爷爷,仁宗皇帝了。
“跪下。”太后手上按着念珠,根本没有回头。
朱祁镇听了,乖乖的跪在一边的蒲团之上。
太后说道:“知道,这是谁的画像吗?”
朱祁镇说道:“知道。是仁宗皇帝画像。”
太后依旧没有转过身来,说道:“你怎么知道的。”
这个时代的画像却是珍贵多了,即便是临摹也不会有几幅的,而朱祁镇出生的时候,仁宗皇帝已经去了。
朱祁镇自然不会说,是他猜出来。
他低声说道:“是父皇带我看的。”
提起宣宗皇帝,太后也是一阵沉默。
宣宗皇帝是太后的长子,对宣宗皇帝,太后也是最重视的。只是宣宗皇帝英年早逝,恐怕太后心中的痛楚远远在朱祁镇之上。
比起父母,子女都是不孝之人。
丧父丧母之痛,如何能比得上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特别是晚年丧子,更是悲痛莫名。
太后倒也没有怀疑朱祁镇说谎。原因他那个儿子,善于书画,他也是知道的。对这个孙儿也是极其看重,带他去看列代先帝遗容,却也是可能的。
太后的心思并没有放在这上面,而是低声问道:“你可知错?”
朱祁镇说道:“孙儿不知道所犯何错。”
太后说道:“你还嘴硬,襄王金册之事,是不是你泄露出去的,今日秘密召见会昌伯,是想做什么,难道你不觉得是错吗?”
朱祁镇此刻知道,在宫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太后。他也知道,他此刻与太后所言,关系到他的生死。
小说《大明:八岁的我被迫治国》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