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商帝国免费阅读第二十一节 县试
寅时初刻,章旻青就起身了。
七斤起得更早,丑时二刻就起来为章旻青烧水煮粥。平时在家,这些事是有小桑小竹她们做,可到了这里,就只能是是七斤和李山娃来做了。
李山娃自告奋勇的要去送考,七斤和他就分了工。七斤忙前半夜,待得送章旻青出门赴考之后再睡,而李山娃忙后半夜,负责提着考箱,送章旻青去考场考试。这是李山娃照顾七斤,送考要拎着沉重的考箱。
古时考试,考场里除了提供热水,一应考生在考试时需要用的各种东西,全要自己带齐。
浙江历来是国内的科考大省,而宁波府和绍兴府则又是浙江的科考大府。有商人看到了学子们的这个需求,就设计制作了功能和装备齐全的考箱。
章旻青的这只考箱是七斤特意跑去县里买来的,分为四层。
最上面一层,放着预防考试的号子漏雨或是太阳直晒,用来遮雨遮阳的号顶、其它还有遮挡脚下的遮雨的号围、和遮阳的号帘。第二层,放考卷的卷袋和笔墨砚台。第三层,放装着炒米的布袋、茶叶、烛台、蜡烛、饭碗茶盅筷子勺子之类。第四层,放炭炉、木炭、铜锅、还有锤子钉子之类的工具和杂物。
整个考箱紧凑结实,还能供学子在候考的时候当凳子坐在上面休息。
章旻青沐浴更衣吃过早饭,就在李山娃的陪伴下,一身清爽的提着灯笼出门赴考。县试是在卯时点名入场,可他还要先去考场门口找为他做保廪的廪生报到。所以必须要早一点出门。
临近学宫,就看到学宫外人潮如涌。沿着学宫的围墙下,县上的二十几名廪生一溜排开,每人边上都有人举着一个写有该名廪生姓名的灯笼,方便由他做保的儒童寻找。
给章旻青作保的廪生名叫王子禹,章旻青并不认识他,是县里的秦教喻帮着安排的。找到写着王子禹名字的灯笼,章旻青通报了姓名,拿出预先封好的四钱银子交给王子禹,随后排在了王子禹跟前的一排队伍里。
寅时末刻,天亮了。县衙的胥吏捧着名册过来,按着作保的廪生姓名,一组组的点名。点到名字,经廪生确认,进入学宫进行下一道的搜检。
慈溪县考生不少,为此县里特意在学宫一旁建了一座考棚,考棚的入口大门,就开在明伦堂所在院落的东墙上。
等点到章旻青的名字,他提了考箱进入学宫。到了这里,跟着的李山娃就不能再跟进去。
进了棂星门,走过先贤祠,从礼门进到大成殿前面的广场。在这里二十多个衙役捕快临时充当了搜检官,排成几排挨次搜检进来的学童身体。
不单考箱里的所有东西都被一一拿出来检查,学童身上的衣裤鞋袜也要脱下来一一查验,编好的发髻也要打开,看是不是有夹带。
就连一些学童带的炊饼馒头,都要被掰开看过。看着那些被掰开的馒头上黑黑的手指印,章旻青很是庆幸。他带的干粮是炒米,免遭了这番蹂躏。
不过这大庭广众下的宽衣解带,还是让他有种被羞辱的感觉。
搜检过后,穿过大成殿边上的偏门,来到明伦堂的前面。明伦堂东侧的开有两扇门,一扇是去崇圣宫,另一扇就是考场的龙门了。
龙门门口,也有几个衙役在,紧盯着过来的学童,一个个的再次核对考童的应试手续。过了这一关,才进入龙门,到达考场。
章旻青的考号是玄字六号,这个考号是按照《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排列的。看了看自己的位置,还算不错,距离茅厕挺远,看来考箱里的香药是用不着了。
慈溪的考棚还算讲究,三面是墙,把一个个座位隔成了小间,美中不足的是顶上用是芦席竹编做顶,遇到下雨,难免有许多地方会漏雨。不过,考箱里备有的油布号顶就是为这预备的。章旻青看了看天色,天很蓝没有什么云彩,也就懒得再悬挂号顶,只是把号围悬挂了起来。
从卷袋里拿出卷纸和稿纸放到简陋的木板桌案上,摆上砚台笔墨,往砚台里倒了点水,慢慢的开始磨墨,坐在那里边磨墨边静等开考。
县试的主考官,就是县令刘元白,不管是出题、阅卷、录取,都由他一个人做主。县学的教谕训导之类的官员,只负责指挥衙役维持考场次序。
到了辰时,龙门落锁,这时候,若是那个考生来晚了,就只有明年再来了。
很快,刘元白的考题出来了。衙役们拿起教谕们帮着写好的题牌,依次进入各个字号的考棚前的弄堂,向考生展示考题。
第一道考题是:夫子之墙。
这道题出自《论语》的子张篇,整句是:“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这段话,是子贡称赞自己的老师孔子的道德学问。把人对先生的直观印象比作围墙,如果能找到大门,进入围墙之中,那么就会发现老师的道德学问的高深华美。感叹能找到这扇大门的人太少了,所以都无法领会老师内在的贤良。
第二道考题是:君子语大。
这道题出自《中庸》第十二章,整句是“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讲:君子的道,从大处讲,可以大到承载天地。但从细微处讲,又可以体现于人的一言一行的极小的地方。
刘元白这次出的这两道题目都是正常的八股题,没搞眼下县试常搞的那种从四书里摘句拼接的截搭题。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给章旻青放水。
昨天,沈国模在给章旻青布置完作业之后,就离开杨府到县衙拜见了他,还给他带来了之前章旻青在龙山时写的那些制义。
刘元白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章旻青的这些文章,他看过几篇,心里就有了个大概。
沈国模带来的文章,各种题型的文章都有。刘元白一读就发现,章旻青做截搭题的水平还是稍差了些。例如从《论语》学而篇里摘句“谋而不忠乎”,再去阳货篇里摘句“墙面而立也”拼到一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硬要关联起来做出篇文章,必得生拉硬拽,文章质量自然不会太好。
倒是几篇单句题的正常题目写的文章,颇觉大气,有贤者之风。
刘元白仔细想了想,心中顿时了然,知道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在那里了。
章旻青从开蒙就拜在沈泰鸿门下学习。可沈泰鸿虽然有大儒之名,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的诗写得好。八股制义,沈泰鸿并没有写过多少。
沈一贯不准沈泰鸿参加科举,沈泰鸿得的官,只是个荫官,完全的皇帝看在沈一贯任多年首辅给予的赏赐。这样一来,沈泰鸿也确实不必去用心琢磨这八股该如何写。
跟随沈泰鸿学习的章旻青,在这一点上也确实得不到太多的点拨。能把单句题写得有名家风范,这已经是聪慧过人了。虽然后来经过了精通八股的沈国模临时的强化训练,可毕竟时间太短,才二十多天而已。
这样一来,刘元白就担心,考试的时候要是出个截搭题,万一章旻青破题破的不好,文章写砸了咋搞?当然,他要是不管文章好坏,强行录取也不是不行。但每个他录取的童生,考卷都要存档,以备本省提学复查的。万一被提学看到,责备几句或是上疏弹劾,那他可就要斯文扫地了。
保险一点,还是出个堂堂正正的题目,让章旻青写篇堂堂正正的八股显得风险小点。
这才有了眼下这么两道正常的八股题。
看了题目,章旻青略略思索,就在草稿纸上写好了两道题的破题,随即又想了几种不同的破题与先前写下的做了对比,感觉还是最初的两个破题破得最贴切,于是才开始动笔。
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出题、提二比、中二比、过接、后二比、后二小比、大结。一步步循规蹈矩的的把两篇文章做完,看看天色,也就大约午时前后。
从考箱里拿出碗,去倒了碗热水泡了点炒米吃下去,略作休息,这才再次拿起草稿做检查。看看有没有需要回避的御名、庙号以及自序门第之类的违禁用词。
其实,县试是不必这么仔细的。御名、庙号之类的字虽然还要加笔画避讳,但自叙门第类的违禁就无所谓了。因为县试、府试以及道试的考卷都是不糊名的。交卷交得早的考生,考官往往当场就对试卷做出了批改。
但沈国模在日常训练章旻青时,却再三强调,要求章旻青在作文时要养成习惯。避免平时大意惯了,以后参加乡试和会试殿试时,犯不必要的错误。
全部确认无误之后,才把文章誊抄到正式的考卷纸上。
做完答卷,把东西收拾好放回考箱,章旻青这才拎着考箱,拿起考卷起身去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