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学
这里有好看的文学小说推荐

主角叫王茶先朱棣小说我给朱棣当师爷全文免费阅读

我给朱棣当师爷》第3章 多年的秘密

正当我胡思乱想中,若有所思中的朱老伯慢慢转过身来,眼里有几颗泪花在闪动。

我慌了,难道是我说了什么不应该说的话,朱老伯为何情绪变化如此之大。对了,他还没有告诉过我,他为何而来,他是做什么的?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朱老伯缓缓坐了下来,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擦拭了眼睛。空气在此时凝固,两个人四目对望,谁也没有说话。我正想打破僵局,说点什么缓解尴尬气氛。

朱老伯叹了口气,开口说,“小老弟,在下适才失态了,还望不要见怪。”我忙说,“朱老伯,怪我刚才言语唐突,多有得罪。”

朱老伯摆了摆手,说,“适才那问题,让我想起许多往事,一时之间有些伤感,既然我们有缘在此见面,你又与我相谈甚欢,在下今天就与你讲讲事情经过。”

我想,果然这位老先生是个有故事的人,难不成这座宣明山真的藏有什么惊天大秘密?这么说来,这次露营竟有意外收获。

这么一想,心情顿时兴奋中带着紧张,紧张中带着期待。为朱老伯续了一杯茶,静等他开腔。

朱老伯清了清嗓子,说,“其实我们坐的这间小木屋,是我在此所建,每年这个时候,我也会择机来此小住上几天。”

我说,“这地方荒凉、偏僻,朱老伯为何会选中此处地方,且独自到来,这是为何?”

朱老伯说,“准确来说,是我与几个后辈一起前来,此次过来,也就为了再看多几眼,以后就不会再来了。”

我有些奇怪,说,“难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朱老伯要搬离此地?”

朱老伯说,“我们一家住在城里已有多年,家里还算殷实,只不过,最近准备搬到另一座城市,以后这里也就不来了。”

正当我们二人谈话间,屋外突然闪过一道人影,速度奇快,恰好那时我眼睛正望向屋外,才能在一刹那间瞟到一眼。

我心里暗想,不好,自己打架指数为零,格斗技术为负,旁边还有一老翁,万一遇到劫道的,要怎么破?真是喊破嗓子,也没有人来救啊。瞬间,我偷偷瞄了一眼手机,大叫不好,原来此处信号极差,手机居然在这时候掉了链子。

正当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人走进屋子,朱老伯倒不惊慌,用拐杖点指此人,说,“小郑啊,不是和你说了嘛,我一个人来这里坐一会,你怎么又跟来了?”

小郑说,“朱总,我看时间过了有一会,不放心,就跟了过来。”

原来这一老一少认识啊,那就放心了。这时,我抬眼看看对方这年轻人,不对,此人只在朱老伯面前是年轻人,看他相貌,怎么也得有个三十多岁。

正认为自己观察能力不差,只看了对方几眼,便对他有所印象。只见他约有一米八几的个头,寸头,一身笔挺西装,却藏不住裹在衣服里的硕壮肌肉,好像一用劲,西装就会被撑破的样子。

乖乖,这股肉,这架势,不免让我想起WWE那些摔角明星们,简直相差无几。尤其他那双眼睛,锐利、犀利,带着缕缕寒光,直接让我不敢与其对视。光那眼神,足以震慑到对手不寒而栗,看他这样子,一定很能打。

朱老伯看看我与小郑,笑着说,“我来介绍一下,小郑啊,这位是小王,是我新交的朋友,我们谈得正起劲呢。小郑是我的保镖,他陪我过来此地。”

果然不见所料,朱老伯气宇轩昂,谈吐不俗,原来是个有钱人。还别说,有钱人就是吃饱了撑的,好好城里不呆,偏要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探访,有点儿意思。

朱老伯朝着小郑挥了挥手,说,“小郑啊,这里没事,很安全,你先到外面等我。没有我的话,不要进来打扰我们聊天。”

小郑也不多说,只点了下头,便大步流星往外走,那形象,宛如电影里的金刚再现,气场强大,难怪朱老伯如此神闲气定。

朱老伯见小郑走远,这才说,“我们接着聊,我呢,继承祖上家业,多年前来到城里,至于为何要来此山,故事有点长。”

朱老伯又说,“刚才提到,我本明成祖朱棣后人,我们这一系支脉就藩于河南一带,后来天下大乱,闯王李自成攻破北平,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结果,我祖上带着众多家眷逃出就藩地,一路往南而来。”

“直到有一天,祖上一系来到南方的A市,原来以为此地远离战乱,也算能够安居乐业,可没曾想,战事迭起,祖上一家呆不下去,只得继续启程找落脚地。永历帝被那吴三桂追至缅甸后,祖上当机立断,将家族成员分为几系,化整为零,分别到各地落户。”

我说,“朱老伯这系支脉,也就来到B市?”

朱老伯说,“不,祖上见C市山清水秀,颇有一番意境,也就择此地居住。祖上靠着所带金银细软经商,家族生意兴盛,一直到了我祖父这代,才远走海外定居。”

我说,“那为何朱老伯又回来,是否有何事未尽?”

朱老伯说,“外面再好,也没有自己家乡好,到了我这代,思乡心切,也就带着家眷回来国内,择C市而居。但我有一心结,一直未解。”

我说,“不会就是这宣明山的事情吧。”

朱老伯说,“小老弟果然聪慧,正是如此。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次见祖父颇为伤感,便询问所为何事,祖父与我说,祖上在B市觅到一座山,见此地人烟稀少,便在此处居住了数十年,为了怀念明朝,便将此山取名为宣明山。”

我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座山还有这一典故呢。”

朱老伯说,“后来,祖上感觉此山离城不近,生活颇为不方便,于是搬迁,但此事被代代相传。祖父曾来过此山多次,但一直心有所念,一再嘱咐我有机会要来此山多看看。后来,我回国定居,也就在B市经商,这宣明山更是多次探访。此间小木屋,乃我请人所建,为的是方便在此歇脚及留宿。”

我听了朱老伯一番解释,心中未免失望,原来也就是这么一档子小事,还以为里面有什么曲折离奇的经历呢。

朱老伯说,“来此处探访,只是其一,还有其二。”我一听,又精神起来,难道里面还有其他内幕。

朱老伯说,“方才,我看小友手拿朱棣传,想必足下对朱棣经历也有所研究。”

我连忙说,“研究不敢,只略知一二而已。”

朱老伯说,“小友如何看待朱棣,不妨坦诚告之。”

我略加思考,说“客观来说,朱棣有功,也有过。过在于诛方孝儒十族,功则有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修建北京紫禁城、兴修运河等。可以说,他是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但我觉得朱棣奠定大明基础,不可谓是大明最有建树之皇帝。”

朱老伯,大笑道,“小友真乃有一说一,实属难得。祖父曾说,传闻祖上在宣明山居住时,为了财不外露,免生枝节,故将数量可观的金银细软一并埋在山中一处山泂2,以待日后不时之需,也为后人留下些资产。”

我闻言,心想,宣明山这地方,还是藏宝之处,不过,传说只是传说,要真有,朱老伯必定早就找到。

朱老伯说,“我来此处多年,一直未曾找到蛛丝马迹,大概这也是宿命。前些天,我决定从今往来不在此处探寻祖上所留宝物,假若有人找到,我也心甘情愿乐得所见。”

我说,“宣明山也不大,这么多年就一点线索也没有找到?”

朱老伯说,“小友,此地所藏之物皆为贵器,更有一件传家宝物,此物为朱棣就藩燕王时所戴的一块玉,上有朱棣亲书明燕二字,可谓稀世之宝。”

我说,“这可是好物件啊,假如能一观,那也算得上不枉此行。”

朱老伯笑道,“哪有如此容易,在下都找了多年,现已心灰意凉。”

我说,“有些事情是这样,你想找偏偏就找不到,你不想找反而找得到。”

朱老伯说,“有些道理,有些道理。”

此时,我好像想到什么,问,“朱老伯,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您回到明朝,见到朱棣,最想知道他的一件什么事?”

朱老伯被问住了,过了好一会,才说,“此问题,在下从未想过,听起来颇为有趣。小友,换你,会有何事想知。”

我想了想,从背包里掏出笔本薄,撕出两页来,一页给朱老伯,一页给自己。然后说,“朱老伯,不如我们写下各自所想知道的事情,看看是不是一样。”

朱老伯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钢笔,郑重其事地在纸上写下一段字,我也如法炮制,两人几乎同时停笔。

将两张写好的纸放在一块,只见两人不约而同写下共同问题,那就是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或是其他人。

我与朱老伯相对而笑,一老一少居然想到一块了,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朱老伯抬手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他说,“今天有幸与小友在此相遇,相谈甚欢,怎奈在下手头还有要事处理,只得先行告辞,日后有缘再相见。”

我赶忙站起来,说,“今日能与朱老伯相谈,增长见识,受益匪浅,实属三生有幸,我由衷感谢。”

朱老伯见状,忙说,“还有一事,也告之小友。此山机关颇多,皆由当年祖上在此处所设,祖父曾经说,有人来此地寻宝,却只进而不出,小友万不可好奇生事,以免遭遇意外。”

我抱拳说,“多谢朱老伯提醒,在下一定慎行。”

朱老伯走出屋外唤了小郑一声,小郑立即走了过来,只见朱老伯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小郑便往山外走去。

不多会,小郑回来,手里多了两件物件,递给朱老伯。

朱老伯拿过物件,说,“在下与小友初次相见,本应有所馈赠,奈何今天来得匆忙,身边无其他可赠,此有两件小物件,赚与小友,还望小友不嫌弃。”

我慌忙接过两件物件,道谢,在朱老伯注视下,打开,这么一看。

一件为仿明茶具,一件为纸扇。

朱老伯说,“我见小友喜茶,又有些书卷味,便自作主张,选了这两件小物件。”

我不免欢喜,朱老伯果真观察细致入微,只交谈半日,便知道我喜好。

于是,我送朱老伯与小郑走出宣明山,座驾已在不远处等待,这车很豪,果然有素质的有钱人就这么客客气气,贵族气质真不是什么人都学得来。

互相道别,目送朱老伯一行消失在视线中,我才转身折回小木屋中。

此时此地,我恍如做了个梦,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忽然之间,我被一个细节吸引,就在朱老伯与我擦身而过时,他在我耳边低声说了句话。

与此同时,那走在前面的小郑突然转回身,双眼微眯狠狠地看了我一眼,时间很短,稍不注意,便会忽略。

这两个细节,又让我一下子陷入沉思之中,算了,不想这么多,先回小木屋再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