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学
这里有好看的文学小说推荐

主角叫王茶先朱棣小说我给朱棣当师爷全文免费阅读

我给朱棣当师爷》第2章 巧遇朱老伯

五一节到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太兴奋,睡到七点钟左右便醒了,心情格外愉快,不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没什么比这更让人感觉轻松。

收拾好出发的所有装备,打了辆滴滴,朝着目的地出发。我喜欢坐滴滴的感觉,除了方便,和司机聊天,同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不,一上车,就与滴滴司机聊了起来。不知为什么,不少滴滴司机都能自来熟,从上车聊到下车,从上五百年聊到下五百年,根本停不下来。

这辆滴滴车的司机是位中年大叔,一看面相,就知道他是一个社会阅历很深的主。没等我开口,他就先聊了起来。

“小伙子,五一节要到宣明山露营啊。”

“哟,师傅好眼力啊,你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你一上车,我就看到你拿着户外露营装备,还看不出来吗?”

“对啊,乘着休息,准备到那儿放松一下心情,平时太累了。”

“小伙子,是做什么工作的啊?”

“师傅要不猜一猜,看看我混哪行?”

司机看了我一眼,想了片刻,说,“发量很茂密,一定不是程序员;年纪不大,有点小肚子,看来是坐办公室的;皮肤不黑、眼圈有点黑,看来经常加班;手指不粗糙,看来从事脑力劳动。”

司机顿了顿,又说,“看你这样子,要么在公司干自媒体,要么自己在家干主播。”

我说,“哇,师傅果然厉害,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司机一脸得意,说,“不是我吹牛,我原来在传媒公司上班,一看到你,就让我想到之前那些同事的影子。”

我立刻眼睛发亮,好奇问道,“你开滴滴是副业吧,主业一定发展得不错。”

司机叹了口气,说,“唉,不瞒你说,原来公司在一年前突然优化,超过35岁的一律走人,当天我就被离职,没办法,只能开开滴滴养家糊口。”

我一惊,说,“按你这从业经验,为何不另找一家公司高就?”

司机一脸无奈,说,“我今年差不多40岁,现在还有哪家公司愿聘请我,再说,如今是年轻人的世界,我又什么都不会,能怎么办?”

我说,“你就没想过创业,自己开个公司?”

司机自嘲说,“我不像你,我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两夫妻,创业的事情,对我来说早就是过眼云烟,我看还是开滴滴实在些,至少每月都有进项。现在的行情,不比以往,不好搞啊。对了,小伙子,你是什么状况”

我迟疑一会,说,“我昨天刚离职,想着先穷游一段时间,之后再做打算。这些年实在太累,趁着这机会,也能好好思考一下未来方向。”

司机点头说,“年轻就是好啊,加油。”

就这样,一路聊得很投机,到达目的地附近,相互道了别,我背起装备,朝山中进发。

这天恰好阴天,气温不热不冷,路上没有熙熙攘攘的出行者,这感觉不要太舒服。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已经到达宣明山山脚下。

抬头一望,宣明山不高,但绿树葱葱,到处都是绿意,不同于城市的原生态意境,心情自然不一样。

看看手机,时间还早,先找个露营地,然后再做打算。

寻觅了二十来分钟,不远处有座废弃的木屋,走到近前,推了推门,没有上锁,便走了进去。

这木屋目测不到二十平方米,有灶台,有木床,还有一张小木桌及小木椅,看外观,大都半旧不新,虽上面落满灰尘,不过收拾一下,就能使用,这倒是省下搭帐篷的时间。

在屋里放下装备,我又沿着木屋四周走了几圈,结果在离木屋300米的地方,发现一处山泉。太好了,用自带的工具过滤一下,生活用水问题便解决了。

用户外硅胶水桶,装了满满一大桶山泉水,重新回到木屋中。用布蘸水,将灶台、木床、木桌及小木椅上上下下擦拭了几遍,一切收拾停当,露营地算是大功告成。

忙了这么长时间,有些累了,坐在木椅上,一想,这么好的环境,不喝几杯茶,就真浪费了。

从包里拿出户外茶具,烧水壶,茶叶,户外炉,摆放在一旁。才想起,刚才忘记捡点树枝回来浇火,只得推门到外面。

才走了没几步,听到远处传来阵阵的走路声,吓了一跳,还好是在大白天,要在夜里,不得吓出一身鸡皮疙瘩。

转念一想,这地方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来露营,肯定是其他驴友前来游玩,也就没放在心上,继续弯下身子捡树枝。

刚捡了没几根树枝,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没等我直起身子,身后传来老者的说话声。

“小伙子,你一个人啊,来此何事?”

顺着声音望过去,只见一身着朴素,童颜鹤发的老者在说话。他一脸慈祥,面带笑容,手执一根木棍,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境。

我对他多看了几眼,说,“老人家,我是来这里露营的,您怎么一个人到这里,没人陪您来吗?”

老者大笑,道,“哈哈,小伙子,这里我常来,今天本想来这边再好好看看,没想到遇到你。”

我一呆,说,“老人家,这里很偏僻,您为何常来?”

老者看了看我手中的树枝,便说,“你这是要烧火做饭?”

我说,“不,刚到这里不多久,正准备捡点树枝烧水泡茶,要不您一起喝几杯。”

老者闻言大喜,说,“如此甚好,头前引路!”

我一听,有点儿不习惯,看这老者开口如此文绉绉,心里不免对他身份好奇不已。

一起来到木屋里,请老者上坐。我便动手烧水泡茶。

只一会,茶香扑鼻,老者取茶杯在手,微合双眼放在鼻下轻闻,随后轻啜在口,细细品位,再而将茶杯余茶喝下。

见老者如此喝茶模样,知道他也是一个爱茶之人,于是,我问,“老人家,此茶如何?”

老者笑言,“若我猜得不错,此茶为陈年普洱,融以树枝烹煮山泉水,可谓相得益彰,颇有些二人饮茶得趣之境界。”

老者又喝了一杯,朗笑道,“宁王朱权在《茶谱》讲过:‘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煽,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我一听,顿感意外,这是碰见高人啊,喝茶能说出此番道理,看来此老者高深莫测,必大有来头。

老者又问,“小伙子,你知道现代人喝茶,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何关系?”

我说,“老人家,实话实说,我对此一无所知,请老人家不吝赐教。”这下好了,与儒雅老者对话,我说话也开始变得有些书卷气。

老者说,“朱元璋乃农民出身,日后登基,对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制作而成的团饼茶,以及宋朝延续下来的斗茶为乐的奢侈生活有如芒刺在背。于是,其下令,改过往流行的团茶为散茶,因此我们才有喝散茶之习俗。”

我说,“也就是说,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斗茶,到明朝朱重八称帝后废团兴散,人们泡茶才最终选择了叶泡,并流传至今。”

老者,笑逐颜开,说,“孺子可教也!”

边喝茶,边聊天,老者问,“足下,如何称呼,以何为营生?”

一听这话,我差点没把嘴里的茶喷出来,我的天,现在都2022年了,居然还有人像古人一样说话,这谁受得了啊。

强忍着没笑出声来,我说,“老人家,我姓王名森,在自媒体行业从事文案写作,不过昨天已经离职,今天趁着放假,过来玩玩。”

老者说,“如此说来,原来足下乃卖字为生的文人。”

这话听得我一愣愣的,好嘛,就我这样,还文人,还卖字为生,说得我好像是落第秀才一样。还别说,现在境况的自己,还真有点落魄秀才的样子。

我连忙摆手,苦笑道,“老伯过奖了,我就一打字员,混口饭吃而已。对了,还没请教老伯高姓大名,今年高寿?”

老者爽声,说,“在下小姓朱,名为茂檂,今年七十有二。”

老者见我还是呆呆的,便用手蘸水,在桌上写下茂檂二字。

我一见,不觉一怔,心想,姓朱,名字里有一个字带木字,不会这么巧吧,难道朱老伯是朱重八后人?

见我还在发愣,朱老伯好像看穿我心里所想,说,“哈哈,小老弟,是不是不知檂字怎么读,所为何意?”

厉害,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在下万分佩服。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默认。

朱老伯,说,“此字读nóng,意为树木茂盛。”

我又一惊,心想,如果你是朱重八后代,这檂字还真符合朱家传统,谁都知道朱家到崇祯时代已经高达100多万人,还真的是檂!

见我欲言又止,他又说,“是否有事不明,但讲无妨!”

我说,“恕我冒昧,朱老伯是否为朱元璋之后?”

朱老伯闻言大喜,说,“不瞒小老弟,在下正是那朱重八之后,更为朱棣之直系后代。”

我抱拳说,“您是燕王,不,是明成祖之后啊,失敬失敬!”

朱老伯爽朗说,“不必客气,此乃过往之事,何足挂齿。”

我又问,“朱老伯,在下还有一事未明,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老伯说,“何事不明,请讲。”

我说,“此山名为宣明山,不知所为何意,与这朱重八有否关联?”

只见朱老伯面色凝重,放下茶杯,站起身来,眼望前方,似乎在思考什么。

不会是我说错话了吧,莫非宣明山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知朱老伯会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我心中既期待又紧张。

这时,我不自觉地从包里拿出一本朱棣传,看看封面朱棣的画像,又看看朱老伯,心想此二人在长相上有没有相似之处。

又一想,朱棣长什么样,谁知道呢?何况现在所见朱棣画像,都不知是不是现代人所画,一点也不靠谱,如果能见一见朱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