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学
这里有好看的文学小说推荐

张大吉小说《三国:我张大吉生来脑后有反骨》在线阅读

三国:我张大吉生来脑后有反骨》第5章 太平道集体农庄

张大吉不是个急性子,如今这种反常举止,皆是虚无缥缈的未来惹出来的麻烦。时间紧迫,现在不多做,以后就要多遭罪。所以,他总是有种时不我待的紧急感。

大贤良师的名讳名动天下,张大吉虽然岌岌无名,但是“大贤良师亲传弟子”的名头还是很好用的。

知县王大人虽然也是个读书人,对张大吉这些道士很不感冒,但是人在官场嘛,不能以喜怒行事。是以,听闻张大吉前来拜访,还是很及时地接待了。

耐心听张大吉将说辞讲完,王县令理了理衣襟,淡然道:“你是希望本县能允你开荒,并资助你太平道一些钱粮?”

张大吉颔首:“的确如此。”

王县令沉吟良久,方才道:“如今已经延误了种豆的时令,你此时开荒,能有什么收成,莫不是诓我。”

张大吉闻言也不答话,只是离席起身走到房间里的一盆盆栽前,轻微调动了一下不多的神力,那盆栽便卓然茂盛了起来。

王县令目睹,道:“这有何用?”

张大吉回席,慢慢道:“贫道不过修习一晚,便可让一丈方圆的农物提前成熟七日。我的师兄师弟们修行良久,若是动用神力,那……”

张大吉也不说话了,王县令却是陷入了思索。

见王县令陷入踌躇,张大吉赶紧加上一把火:

“王大人,为官一任,不过钱粮二字。有钱未必有粮,但有粮必然有钱。若是功成,这些可都是大人的政绩啊。”

听到张大吉愿意分润功劳,王县令最终点头,道:“你所需求的开荒之地,吾可尽数许你。只是这钱粮,却是需要减半。待有所收成,便需要依法缴税。”

张大吉闻言面露难色,思索了良久,方才点头应下。

王县令也是个利落人,双方谈妥后,马上便写了契约,签字画押,并令衙役将所需钱粮运到太平观。

在太平观里正想着明天如何忽悠人的众师弟,见张大吉不过出去晃悠了一圈,竟然就搞回了这么多的钱粮,顿时惊讶得合不拢嘴。

有了钱粮打基础,张大吉当下便组织众师弟购买生活杂物,农具,种子等,然后趁着天色尚早,来到开荒地伐木造屋。

张大吉的这些师弟都是普通人出身,干农活,搭房子都是一把好手。再加上修行日久,体魄非凡,几间大屋很快便搭好。

众人在屋内修行了一夜,第二日洗漱一番后,便拿着官府给的文书招募流民。

眼下虽然还没有到真正的乱世,但是天下乱象已经显现,是以许县周遭流民甚多。再加上官府对开荒一向极为上心,因此不过是一上午,便聚拢了流民数百人。

人数一到,一众人便直奔开荒地。

张大吉从《太平经》中抄出一段《礼赞黄天普济天下经》,将其交给了师弟,吩咐他们督促流民朝食、午食、夕食三餐前诚信诵读。而张大吉则是暂时离开,一则需要回家一趟,二来则是流民不少,后续还需要筹措钱粮支撑。

刚到家的张大吉便在父母的目瞪口呆中狼吞虎咽的吃了十几斤肉食。吃完之后,张大吉心满意足地打了一个饱嗝,随后解释道:“我跟大爷学了气血搬运法,所以食量渐增。”

张大牛夫妻俩闻言点头,虽然搞不懂张大吉是什么意思,但是张远的本事他们还是知道的。惊骇的心稍稍平定,不由得又有些担忧,这孩子食量这么大,以后可怎么养活?

张大牛能养得起张大吉么?当然不能。

吃饱喝足的张大吉很快便下了山,继续和众师弟开垦荒地。

这开荒种地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除去杂草,种上庄稼即可。但是此种拓荒第一年或许能有所收成,但是第二年第三年便会因为土壤肥力下降而导致产量连连下滑,最终只能抛荒。

张大吉他们缺的就是第一季。

只要第一季有了收成,流民们便有了暂时活下去的支撑。这样一来,再圩田细作,自然能将荒地化为良田。

用超凡力量去开荒,那速度绝非人比。尤其是张曼成出关后,没几天就开垦出数万亩的土地。

土地开垦好,豆子也已经种下,但是开荒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张大吉以百米为界,每一万平方米(即三十亩)设下田基,建神祠一座,四面留下水道,为以后开挖水渠留下空间。

再加上每日聚集信徒祈祷,广散神辉。七月中豆子种下,到了九月中,竟然喜获丰收。

打来豆子一称量,好家伙,亩产两石,三万亩共产粮六万多石。除去赋税,余粮五万石。留下两万五千石,入库两万五千石。

种一季粮食,直接发家致富。

拓荒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信徒的热情。而张曼成在将情况报告给大贤良师后,便广收门徒,扩大根据地。

种下小麦后,天气开始逐日转凉。

水势下落,正适合挖掘水道。

在张大吉的建议下,张曼成将流民设村立寨以为永固。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沉重的赋税。大汉田税很低,但是人头税却是极高。再加上官府知晓开荒成功,在原来的基础上,人头税又增加了几成。

这下大家都气得不行。朝廷为了安抚流民,承诺开荒三年不税。谁知道他娘的第一年就收税,收就收了,还他妈加税。

最终还是张大吉跑到府衙,跟着王县令拉扯了半天,才将人头税拉至平均线。

官府这种欺软怕硬的行为,对太平道来说,是件好事。如果官府不横征暴敛,以后万一起事,谁会跟着太平道揭竿而起!

太平道的妥协,换来了更多的开荒土地和更多的流民。

土地多,人多,问题也就来了。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修炼神术的人不够,不足以照看太多的土地,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豪商贵族出钱请太平道施展神术。

张大吉见此情形,只能建议张曼成一边继续收徒,一边将信仰太平道的信徒集中起来,设立“太平道集体农庄”。

入了太平道就是自己人,自己人帮自己人没毛病,但你不信我,我凭什么帮你!

一来二去,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许县太平道的信众便多达万人。光是集体农庄,便搭起了五座,有农户两千多人。

许县不是什么大县,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股势力了。

有张大吉给集体农庄设的规划,各地依样画葫芦,虽然初初搭建,但已经初具规模。

就这样,时光流逝,一转眼便是汉灵帝熹平七年。

汉灵帝熹平六年年尾,张大吉写下了《太平道集体农庄三年发展计划》。写完后,将师兄师弟们喊来交代了一遍,便转回山里过年。

走在山路上,张大吉的心里有些矛盾,他本想弄钱好好练武,结果陷入俗世中,钱没挣到,还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么一整,真不知道算不算是吃亏了。

一路纠结到家,家里面已经摆好了大餐。不仅张远在场,就连向来放不下身段的陈氏也露面了。

两家人合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了团圆饭,饭罢,互相恭贺一番便各自休息。

张大吉和张远关系很不错,但是和他的孩子却比较疏离。这也是没办法,在陈氏的教导下,张远的孩子身在野人心在豪门,以后天下大乱,这些人一旦摆脱野人身份,必然是妥妥的豪门支持者。自己所在的太平道和他们那是妥妥的死对头,万一哪一天要是兵戎相见,张大吉都不知道该做何面对。

所以,张大吉一般都是自动远离张清几人的。

给师傅张角上了两炷清香,张大吉便自动修炼去了。

武道修行太费钱,张大吉不敢往死里练,是以进步缓慢。但是神道修行初期以观想为主,张大吉却是进步神速,短短几个月,便跳过初期直入中期,不仅可以接纳信仰之力入体修行,还能借助信仰之力施展神术。其实力已经超越了几位师弟,也就张曼成师兄比他高一筹而已。

汉灵帝熹平七年,年初。

搁家里和父母过完年,张大吉便下山。

春天将近,万物萌动,这是一年的开端。

距离公元184年越来越近,留给众人的时间已经不多。顶多再过两年,天下便会灾祸连连。到时候天灾推动人祸,愈演愈烈,若是没有足够的底蕴,是如何也挡不住天下世家的围堵的。

太平道集体农庄的基础是太平道的神力,没有神力,就没有奇迹。只要太平道自己不堕落,天下受惠的百姓自然会和太平道牢牢捆绑在一起。有了足够的群众基础,太平道将来即使被天下豪族镇压,但是太平道的火种却不会就此熄灭。

张大吉在许县的举动,张角自然是知晓的。在有太平道地方,多多少少都开始组建起了类似的村社。

从正月到四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建起的农庄便又获得了极大的产出。

天下的豪族自然不是庸手,虽然才出现了太平道做大地苗头,但是他们却是直接举报到了汉灵帝的桌案前。

汉灵帝看到各地官员的奏疏,怒气不打一处来。这种捕风捉影的东西,连证据都没有,就危言耸听,要求自己禁绝太平道,这到底谁是皇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