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在经历科举舞弊风波后,终于回归正轨,朝堂清明,人才济济。新帝在林婉与萧逸尘的辅佐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
这一年夏天,大楚多地遭遇罕见旱灾。原本肥沃的土地干裂出一道道狰狞的口子,庄稼颗粒无收,河流干涸见底。百姓们望着干裂的土地,欲哭无泪,生活陷入了绝境。
消息传至京城,新帝心急如焚,立即召集众臣商议救灾事宜。朝堂之上,大臣们忧心忡忡,纷纷进言献策。
“陛下,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百姓。”一位老臣急切地说道。
“陛下,还需派遣官员前往灾区,组织百姓打井取水,寻找水源。”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林婉站在朝堂上,神色凝重。她深知,此次旱灾来势汹汹,仅靠常规的救灾手段远远不够。“陛下,臣以为除了开仓放粮和寻找水源,还需从长远考虑。我们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提高抗旱能力,同时安抚民心,防止因灾生乱。”
新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忧虑:“林婉所言极是。此次天灾,关乎大楚国运,朕命你和萧逸尘负责救灾事宜,务必竭尽全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林婉和萧逸尘领命后,迅速投入到救灾工作中。萧逸尘负责调配军队,护送粮食和物资前往灾区,并组织士兵帮助百姓挖掘水井、修缮房屋。林婉则留在京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同时安抚朝中大臣和京城百姓的情绪。
萧逸尘带领军队抵达灾区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痛心不已。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孩子们在街头哭泣,老人在路边唉声叹气。萧逸尘立刻下令发放粮食和物资,让百姓们先填饱肚子。
“大家不要慌,朝廷不会不管你们的!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萧逸尘站在高处,大声呼喊,给百姓们加油鼓劲。
然而,救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旱灾持续时间过长,水源极度匮乏,打井取水进展缓慢。而且,随着粮食的发放,一些不法之徒开始趁机哄抢物资,扰乱救灾秩序。
萧逸尘一边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和保护,一边加大寻找水源的力度。他亲自带领士兵和百姓深入山区,寻找可能存在的水源。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谷中发现了一条地下暗河。
“太好了,找到水了!”士兵们欢呼雀跃,百姓们也喜极而泣。
萧逸尘迅速组织人手挖掘沟渠,将暗河的水引到灾区。清澈的水流淌进干裂的土地,百姓们纷纷跪地,感恩上苍和朝廷的恩赐。
与此同时,林婉在京城也没有闲着。她四处奔走,动员京城的富商和贵族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在她的努力下,许多仁人志士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筹集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
林婉还组织太医们研制防治疫病的药方。旱灾过后,极易引发疫病,她深知预防的重要性。太医们日夜钻研,终于研制出了有效的药方。林婉立即安排人手将药方送往灾区,并组织当地郎中为百姓们免费发放药物。
然而,就在救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时,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林婉和萧逸尘面前。由于旱灾导致粮食减产,市场上的粮价飞涨,许多百姓即使拿到了救济粮,也难以维持生计。
林婉和萧逸尘商议后,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粮价。他们一方面从其他地区紧急调运粮食,增加市场供应;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商人,对违规者进行严惩。
在林婉和萧逸尘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的情况逐渐好转。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情绪也稳定下来。他们开始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中,重建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终于过去,大楚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雨水滋润着大地,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望着天空,泪流满面,感谢这场及时雨,也感谢林婉和萧逸尘的付出。
新帝得知灾区的情况后,对林婉和萧逸尘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林婉、萧逸尘,此次天灾,你们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你们是大楚的功臣,朕代表大楚百姓,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林婉和萧逸尘跪地谢恩:“陛下,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大楚百姓是我们的亲人,守护他们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这场旱灾过后,大楚百姓更加团结,对朝廷的信任也进一步加深。林婉和萧逸尘的故事,成为了大楚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而林婉和萧逸尘,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关注着大楚的每一个角落,为守护大楚的繁荣与安宁,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知道,未来的道路或许还会充满坎坷,但只要他们携手共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们守护大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