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村长问得差不多,赵家人才护着赵林离开。其他村民还舍不得走,大家伙聚在一起小声议论,都说带着一头毛驴回来,没当官应该也有点小钱,赵家赚到了。
这话一出,服兵役死人的几家脸色更不好看,带着伤病回来的几家也不高兴。虽然儿子回来了,但有伤病,干不了重活,又有什么用。平白多个吃闲饭的人,还不如死在外面算了。
这些都是赵林不知道的事,他已经跟着赵有德回到家。这么多年过去,家里的房子还是老样子,不对,应该说更破旧了。
原身要上战场日子不好过,看样子赵家人留下来的日子也并没有好到哪去。也不是完全没有好事发生,至少家里添丁进口就好事,原身的大哥和小弟都已各自成家。
刚才在外面没有来及和家里其他人说话,这会关起门才有空和其他人见亲。大哥是第一个,兄弟俩只相差三岁,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哪怕离开多年也变化不大,一眼就认出来。
赵大麦没想到还有机会见到二弟,他有些不好意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拍了拍赵林的肩,什么都没说就退下来。
小弟赵大石是幺儿,原身当年离开的时候才八岁,正是狗都嫌弃的年纪。小时候的赵大石就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后倒是懂事不少,至少第一见看着没有小时候讨厌。
兄弟俩年龄相差大,关系又不好,见面自然没有什么话聊,两句话就结束。
大嫂王氏和王六婆娘家一个村,俩人还有点亲戚关系,靠王六婆牵线搭桥才嫁到赵家。大嫂是原身离家前就进门的,只有弟媳妇没见过。
虽然农村没有那么多规矩和讲究,可他一个大伯哥也不好盯着弟媳妇多看。一眼扫过去混个脸熟,保证双方以后走到路上不会认错人就行。
他刚回来,也没有对着兄弟媳妇打听的道理,只知道弟媳妇李氏则是李桂花娘家的侄女。说是侄女其实早就出了五服,但俩人娘家在一个村,也比王氏要亲近。
下面的侄子侄女也不多,一共才三个,大哥家一儿一女,小弟家一个儿子。仨个孩子都大不,最大的小云也才七岁,三双眼睛盯着他,都对他这个从没见过的二叔/二伯好奇。
赵林随手摸出几颗糖分给下面的侄子侄女,这还是早上出发前在庆云城买的。不是什么好糖,但用来哄孩子够了。
李桂花看到包裹着糖纸的糖就知道不便宜,忍不住嚷嚷赵林不该花这冤枉钱,孩子还小,吃什么糖,就算要吃糖买点麦芽糖也够了,哪用吃上等糖,这种带包装的糖就该留着走礼才对。
王氏和李氏心里也是这个想法,不过糖是赵林给的,她们也不好动手从孩子手上抢糖,只能忍痛看孩子把糖吃进嘴里。
“娘,几颗糖怎么走礼。”赵林安抚好李桂花,又提醒三个孩子吃糖的时候要注意点,别呛着噎着,卡到喉咙就危险了。
一家人都笑了,孩子们又不傻,要吃个糖哪有危险。村里比这危险的事多了去,谁家孩子不是这样长大。
家里人还等着他继续拿礼物出来,别的他们不知道,但院子里的毛驴至少值七八两银子,总不能就给孩子几颗糖吧。
赵林还真没给赵家人带什么礼物,他又不是出门旅游回来,在没摸清原主家的品性之前,是不可能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送人。
他没管赵家人期盼的眼神,反倒说起以后的事,原身走的时候赵家没分家。他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别的不说,首先也要有住的地方,赵家还是原来的老房子,他睡哪是个大问题。
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矛盾肯定不少,他还是希望能早点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一个人住多自由,他在路上就算过,手里的钱建不了青砖大瓦房,但一房木板房还是够,实在不行建个竹屋也可以临时过渡一下。
赵有德和李桂花对视一眼,俩人早就想到这事,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俩个儿子娶亲已经花光家里银钱,手里剩个几百文可以说什么都干不了,偏偏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空屋子。
原身走的时候赵大麦就结婚,夫妻俩带着孩子占了东边一间屋。原身离家前和赵大石共睡一间房,但现在这间屋是赵大石夫妻带着孩子住。
他刚回来也不可能开口要赵大石夫妻让房,但是他也不想委屈自己。原身服兵役可是替这个家服,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不能回家后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赵林盯着赵有德和李桂花夫妻,希望他们俩给个解决方案。
李桂花推了赵有德一把,让他拿主意,他是一家之主,他不管谁管。
赵有德左思右想也没有好办法,最后不得不咬牙开口:“二蛋,家里也不知道你要回来的消息,暂时没地方睡。要不你先在柴房将就一下,正好这天也不算太冷。”
柴房是用几根树枝和茅草搭建起来的,比牛棚强不到哪去。哪怕他事先做过心理准备,也没想到刚进家门就被打发睡柴房。
赵林的面色不好看,沉吟片刻还是直接问:“爹,现在是农忙时节,搭建一间屋不要多少时间,完全来得及,为什么不建新屋。”
赵家的院子够大,再多搭建一间房也有空间,钱肯定要花一些,但不建青砖瓦房所费也不会太多,全看想不想。
赵有德夫妻被他问成苦瓜脸,俩人不好意思说家里没钱,有心让他自己掏钱建房,又不好意思开这个口。这个儿子离乡多年,看起来脾气和性格都大变,不像以前好说话了。
赵大麦和赵大石兄弟俩也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是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可让他们主动掏钱给兄弟建新房也做不到。
俩人看一眼媳妇和孩子,终归还是小家庭利益占上风,决定装傻充愣当不知道。
王氏和李氏见自家男人没有傻乎乎开口帮忙是暗自松口气,同时公婆让小叔子/二伯哥睡柴房的决定是一百个赞同。